10月19日,2022年“上海医务工匠”揭晓,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王卫庆、胸外科主任李鹤成获该称号。
2022年“上海医务工匠”获奖者
内分泌代谢科 王卫庆

个人简介
王卫庆教授在内分泌代谢领域辛勤耕耘37年,在内分泌肿瘤诊治、代谢性疾病防控与标准化管理成果卓著,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二级教授、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候任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本人发表SCI论文462篇,总引10420次,转化5000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 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4 项及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1项。带领瑞金内分泌团队获得复旦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内分泌专科连续11年排名第一,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与上海市质量金奖。
创新成果
自主研发建立首个国产人体代谢舱,引领人体代谢特征精细定量新方向,填补该领域国内空白;创建中国心血管代谢与恶性肿瘤队列(4C)研究,即20万人群随访10年,揭示心血管代谢新数据,解析病因变迁,成为糖尿病队列研究的国际典范;领衔主持中国代谢解析计划ChinaMAP,揭示关键遗传基因,为中国及全球慢病防控策略制定做出积极贡献。创建间羟肾上腺素类似物测定法应用于嗜铬细胞瘤诊断,诊断准确率从48%升至92%;制定围手术期全程治疗方案,术前准备从42天减为11天,并发症从43%降为5.6%;首创原醛症中应用ACTH兴奋试验,分型准确率达89.6%实现有创向无创技术转变;首创增生性原醛症小剂量安体舒通联合治疗方案,血压达标率从70.8%升至95.8%,制定两版中国诊治指南并推广;开拓并引领异位ACTH综合征病因研究,国际率先提出去甲基化、磷酸化、肿瘤增殖三大异位分泌机制,证实胸腺类癌是中国人群该病主因;领衔国际多中心研究,证实胸腺类癌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重要组分与主要死因,改写国际诊断标准;发现并证实甲状腺良性结节大多不会恶变,改变其治疗方式。首创“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实现线上线下、院内院外多中心共享、多重获益。
胸外科 李鹤成

个人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胸外科主任,“2020年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017年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获得者。
长期从事以手术为主的胸部肿瘤综合治疗,特别是单孔胸腔镜手术及机器人辅助早期肺癌手术,牵头制定中国首部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癌的专家共识,在国内率先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胸内吻合术。担任上海市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副主委、上海市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美国外科学院成员(FACS)及美国胸心血管外科协会委员(AATS member)。在国内外核心杂志发表论著100余篇,获国家专利3项。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创新成果
从事胸外科工作20余年,手术超过12000例,其中微创手术超过85%,是国内最早开展单孔胸腔镜手术的医生之一,并牵头制定了中国首部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癌专家共识;构建肺结节精准诊疗体系,带领团队成立“瑞金医院肺小结节微创治疗一体化诊治中心”,以术前三维重建、AR辅助下肺结节定位、磁导航支气管镜等新技术,实现肺癌/肺结节诊断“更精准”,治疗“更微创”,让患者获得最优的肿瘤学效果和生活质量;成立“瑞金医院加速康复外科(ERAS)胸外科示范中心”,为患者提供标准化、优质快速康复流程,降低手术对病人造成的应激反应,实现患者从手术台到日常生活的“无缝连接”;牵头开展国际注册多中心临床研究十余项,累计发表SCI论文70余篇,国际上最早发表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临床研究结果,达到55.6%的全球最高病理完全缓解率;科室声誉逐年攀升,2019年位列中国医院科技量值-胸外科学第15名、2020年复旦医院排行胸外专科第13名;此外,科室连续7年联合多学科,开展胸部肿瘤大型义诊,受惠患者累计2000余名,利用新媒体平台,围绕热点话题,向社会大众及学术同道推送科普知识与培训内容,为健康中国发出专业的声音。
此外,经评选推荐,王卫庆主任将参评今年“上海工匠”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