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群主任再次见到李老伯是疫情解除后的6月10号。
上次见到李老伯是两年前,他刚刚在瑞金医院吴立群医生这里安装了一颗“心脏”,世界上最小的无导线心脏起搏器。那年,李老伯刚好92岁,两年过去了,李老伯特意来医院复查。吴医生见到李老伯立刻迎了上去,握住他的手问老人感觉怎么样?因为李老伯是吴医生做的年龄最大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所以印象深刻。

请输入图片描述
巧的是,李老伯来医院的这天,正好是国内第一个《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正式发布,自此,最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有了规范性的操作指南。
这份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相关专家制定,瑞金医院心内科主任吴立群为第一通讯作者。
无导线起搏器诞生已有十余年。全球有超过13万人植入了这种“胶囊”起搏器。无导线心脏起搏器虽然最早由欧美地区完成,但目前其手术量增长最迅速的区域在亚洲,尤其是中国。然而,目前关于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尚无统一标准和规范,不同医院对无导线起搏器的应用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实践中,亟需一份规范的操作手册。

请输
无导线起搏器,堪称是心脏起搏器史上里程碑式的变革和进步。外形上,它像一颗胶囊,重量仅2g。和传统起搏器相比,无导线起搏器大小只有传统起搏器的十分之一,电池“续航”寿命长达12年,还兼容MRI核磁扫描。此外,由于无导线起搏器不需要在皮下埋设囊袋,降低了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2021年2月,由吴立群主任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汤宝鹏主任牵头,经过一年多的打磨,终于形成这份专家共识。
他们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各家医院无导线起搏器手术在临床、科研的最新开展情况,围绕患者选择、植入技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患者的术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套标准的临床诊疗路径及策略,为国内同行立下手术参考标准,也为这一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有力支撑。
共识中,不仅规范了无导线起搏器的植入流程,对术前抗凝药物的管理、器械及患者准备,给出了专业推荐意见。同时指出,经股静脉入路后进行心室定位,在术中准确释放装置,并行牵拉测试和参数测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这份共识还明确了无导线起搏器的适应证,并按照影响因素分为推荐、应该考虑、可以考虑和不推荐四个等级。比如,对于存在传统起搏器植入路径异常、感染性心内膜炎、终末期肾病等患者来说,推荐使用。而对三尖瓣金属辦置换术后、下腔静脉途径异常的患者来说,则不推荐使用。

手术中
而李老伯虽然年龄很大,但在适应性上并没有特别的不妥,因此,吴主任团队果断地为他安装了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在心内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瑞金医院自2018年以来,共实施了近百例手术,其中,中国大陆首例“世界最小无导线起搏器”、脑起搏器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等均由吴立群主任团队领衔完成。
当天,医生给李老伯做了全面的复查,结果是一切正常。吴主任表示,随着诊疗器械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无导线起搏的适应范围将进一步拓展,在心律失常介入领域将大有可为。但他同时指出,疾病的诊治没有唯一的黄金标准,无导线起搏器有其独特优势,但要强调的是,它和传统起搏器仍是相辅相成的,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还需要在个体化评估的基础上,由医患双方共同决策。
据了解,《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将在《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上全文发表,并在全国范围推广与落地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