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主页
关注我们
微官网
扫描关注
服务号

瑞金新闻

瑞金专家说 | 张欣欣主任解读如何有效应对奥密克戎BA.2变异株

发布者: 瑞金宣传科 发布时间: 2022-03-16  

近期国内疫情呈现出点多面广频率高的特点,根据公开通报信息发现,本轮疫情主要由奥密克戎(OmicronBA.2亚型引起。因其高传染性,早在今年2月份世界卫生组织已提醒要提高对奥密克戎进化分支BA.2的关注。

 

 

clip_image001.png

 

 

314日晚,瑞金医院临床病毒研究室主任张欣欣做客上海新闻综合频道“夜线约见”栏目,为市民朋友们解读如何有效应对奥密克戎BA.2变异株。

 

Q:为什么说奥密克戎BA.2被称为是“隐形的病毒”?

A:根据英国和南非的数据报告显示奥密克戎BA.2感染者中,80%-90%呈现无症状感染,因此很难发现这些无症状感染者,所以称之为“隐形的病毒”。并不是因为它难以检测,目前的手段可以检测到该变异株。

 

Q:奥密克戎BA.2的传染力怎样?

A:《自然》杂志的数据显示:202112月奥密克戎主要以BA.1型传播为主,但2个月后基本上以BA.2型传播为主,可以发现BA.2型传播速度非常快。同时,吉林省疾控中心312日通报BA.2型变异株比BA.1传染性增加了30%,传播力更强。世界卫生组织将奥密克戎变异株定义为第五种“关切变异株”(Variant of concern, VOC),其余四种分别是阿尔法、贝塔、伽玛和德尔塔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相较于德尔塔等其它变异株的变异位点更多,病毒基因变异会导致病毒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的改变,包括病毒复制能力增强、复制速度增快、和人体细胞ACE2受体结合力增强,同时可能对疫苗的保护产生抵抗从而造成传染力增强。

 

Q:奥密克戎BA.2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会有不同吗?

A:虽然病毒基因发生改变,但是感染者的临床表现通常不会发生明显改变,仍会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等。但是从病情的严重程度来看,根据美国通报的数据显示奥密克戎感染出现重症和危重症会有所降低。

 

Q:病毒在物体表面停留时间有所改变吗?比如快递包裹等。

A: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研究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可在皮肤表面存活21个小时,而德尔塔变异株为17个小时;奥密克戎变异株可在塑料表明存活8天,而德尔塔变异株为4.8天。当然,此类研究都是处于实验室环境完成,与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密切相关,与现实环境可能存在差异,无需过度关注在物体表面的停留时间。对于快递来说,如果有条件,可以对快递包进行消毒剂喷洒,同时垃圾入袋、勤洗手都是必要的防护措施。

 

Q:为缓解新冠肺炎检测压力,推出抗原检测试剂,有人担心这种抗原检测相较于核酸检测,识别度是否有所降低?

A:从灵敏度上讲,抗原检测的确不如核酸检测,但它的优点在于方便和快捷操作,可以大大缩短等待周期,满足更多的检测需求。打个比方,抗原检测是看外表,核酸检测是把内部打开看。

 

Q:在香港和境外观察到奥密克戎的致死率,您怎么看?

A:致死的原因可能与患者年龄以及本身的基础疾病、是否接种过疫苗有关系。新冠疫苗就像“卫兵”,当感染后症状会有所减轻。所以我们仍然倡导大众接种疫苗,认识到接种疫苗的重要性。

 

Q:法国实验室发现“德尔塔克戎”病毒,其是由德尔塔变体和奥密克戎变体结合产生,该变体在法国多个地区被检测到,我们是否需要对此有所担忧?变异株是否会对疫苗带来影响?

A:病毒为了“生存”会不断变异,可以是某一个或几个基因位点的突变,甚至是整个片段的替换,出现这样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的复合体;当然出现这样的复合体的概率相对而言仍然较低。目前病毒的变异不可避免,后续变异仍需要进一步观察。

 

病毒变异株会对疫苗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的研究发现接种加强针相较于第二针会明显增加对人体的保护作用,对病毒变异株也会有一定的保护效果。所以我们仍然相信疫苗的保护作用,尽快接种疫苗,同时也要做好日常防护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以不变应万变。


 
  医院公告
 
2025年云防护及扫描监测(外网、OA、互联网...
输血一体化建设平台接口改造项目公示
25年边界安全设备维保项目公示
多院区影像系统项目院内遴选公告
网络安全设备维保(内网防火墙)项目院内遴...
  媒体视点
 
【上海电视台】夜线约见:糖尿病降压,中国...
【文汇报】瑞金名科丨超声医学:以影为引,...
【文汇报】瑞金名科丨胸外科:不忘修术之本...
【新华社】从沪明医疗三个“一”看对口合作...
【文汇报】瑞金名科|病理科:显微镜下护航...
  瑞金动态
 

Copyrights © 2005~2017 rjh.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主办   党委宣传科协办   计算机中心制作   联系电话:021-64370045、021-34186000
  沪ICP备08114583    沪卫(中医)网审[2014]第10005号    版权声明    隐私政策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49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