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容易在冬季或季节交替时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在夏季缓解期时利用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治疗,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这就是医生所说的“冬病夏治”。
哪些疾病可以冬病夏治?
呼吸系统疾病:易感冒者、哮喘、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胃痛、慢性胃肠炎、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等。
骨关节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痛、风湿与类风湿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变等。
妇产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不孕、产后头痛、坐月伤风、更年期综合征等。
小儿疾病:体虚易感、哮喘、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厌食、遗尿、生长发育迟缓等。
亚健康调理:免疫功能低下、阳虚体质、气虚体质人群,体虚易感冒、神疲乏力、失眠、腰膝酸软等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
冬病夏治有这些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针灸、拔罐、穴位敷贴、药物注射、穴位埋线、刮痧、中药内服、药物熏蒸、微波治疗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三伏天的药物穴位贴敷(三伏贴)。
针刺疗法(打伏针)
在疾病的缓解期积极地针刺治疗,趁病情稳定时,加速改善体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是中医提倡的“治未病”疗法之一,符合现代预防医学思想。“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就是说的冬病夏治常用的“打伏针”。
拔罐疗法
在背俞穴为主的相应穴位留罐5~10分钟,按需在脊柱及足太阳膀胱经两侧线依次走罐2~3遍,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和保健作用。
耳针疗法
随症取穴,以王不留行贴敷压丸。每日患者自行按压10余次。每次贴一侧耳穴,两耳交替。不仅能明显改善症状,还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及抗感染能力。
穴位埋线疗法
作为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用一次性埋线针将人体可吸收的生物材料注入穴位内,借助材料对穴位的长效刺激,实现传统针灸的长期留针效应,对治疗慢性病起到很好效果。
穴位贴敷疗法(三伏贴)
方用白芥子、延胡、细辛、甘遂等相关中药材各适量共研为细末,与姜汁等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所需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贴敷时间一般成人4-6小时,儿童酌情减少。每周敷贴2~3次,一般3-5年为一个疗程,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伏天人体气血旺盛,腠理开泄,此时贴敷,药力更易直达脏腑,达到激发正气,减少冬季发作。
2021年的“初伏”从本周日开始
2021年三伏天:
初伏: 7月11日~7月20日 10天
中伏: 7月21日~8月09日 20天
末伏: 8月10日~8月19日 10天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日子,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间。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今年日历上的入伏时间是7月11日,将持续40天。
上海目前已近出梅,气温已高,所以冬病夏治现在就可以开始啦,8月下旬末伏结束时如气温仍高于30℃,可以继续治疗。
(“三伏天”,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撰文:针灸科 项琼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