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几天气温陡降,许多疾病可能也会不请自来:中风、感冒、心梗.....这些降温引起的疾病不得不防。
一、气温降低,这些疾病会不请自来
天气寒冷刺激可导致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管收缩、血液循环的外周阻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病。
寒冷的时候,鼻腔内血管收缩,到达鼻黏膜的白细胞减少,呼吸道中的病原体更易存活,并侵入人体。吸入寒冷和干燥的空气对伴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是非常不利的,呼吸道干燥将导致痰液干结淤积,不易咳出,病情因此加重。
所以气温降低,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感冒、哮喘、老慢支等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病率大大升高。
二、如何预防?
1. 及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避免温差
环境中剧烈的温差变化也是诱发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一定要避免前后温差过大,做好自身保暖工作。保暖也可以降低感冒和支气管炎的发作。在回到家中时不应立刻脱衣,待身体适应温度后,再减去衣物。
2. 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
生活中各种污染无处不在,洗手是最经济有效又便捷的防病措施。尤其是咳嗽或打喷嚏后应在流动水下洗手或使用免洗消毒液。手套不能代替洗手,脏手套和脏手一样会传播病原体。牢记不要用脏手触摸眼口鼻。咳嗽、打喷嚏时尽量避开他人,用纸巾或弯曲的手肘遮挡口鼻。
3. 注意饮水,避免血栓
要维持体内有充足的水,稀释血液,防止血栓形成,同时可避免因血容量不足导致大脑灌注不足而诱发的脑梗死。平时要养成多饮水的习惯,特别是晚睡前、晨起时,饮1~2杯温开水。特别提醒需要外出的老人,在乘坐交通工具(长途汽车、高铁或飞机)时,一定要每隔1-2小时起身运动下,并不断饮水,防止出现下肢血栓形成。
4. 合理膳食,充足营养
食物多样,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每天要有优质蛋白摄入(奶、肉、大豆及其制品等);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建议每天油摄入量25-30克,盐不超过6克)。
5. 适当锻炼,避免劳累
有氧锻炼可以促进体内血液循环,保持规律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加强身体柔韧性,锻炼平衡能力。建议每周3-5次中量运动,老年人可以选择慢跑、散步、太极。
6. 谨遵医嘱,控制血压
秋天温度下降,人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上升可使心率加快,这样就会导致血压的升高。有研究数据表明,气温每降低1℃,收缩压升高1.3毫米汞柱,舒张压升高0.6毫米汞柱。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服药,切勿盲目增加或减少药用量。
7. 注重先兆,及时就医
中风会有一些先兆症状,如无诱因的剧烈头痛、头晕、晕厥,有的突感肢体麻木、乏力或一时性失明,语言交流困难等,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大脑”。早发现、早就诊、早干预能够明显改善卒中患者预后。
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周剑平、神经内科 王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