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在这片年轻土地上,处处都有劳动者发奋进取,大书宏章。
当此之时,广慈医院已经发展40余年,早已蜚声全国,成为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医院。摆在那一代瑞金人面前的,是如何开创新篇章。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说建国后广慈医院的发展,有一位提纲挈领式的人物绕不开——广慈大内科的奠基人,邝安堃教授。
先生的故事,还得追溯到那个潮流涌动的百年前。
1919年,邝安堃先生还是个17岁的小伙子,但已经是震旦大学理科二年级的大学生了。由于天资聪颖、勤奋有加,被推荐到法国留学。不成想,这竟然造就了一代医学泰斗。
留法第二年,聪明过人的他就顺利地通过了里昂大学和里昂化工学院的考试,一切都似乎顺风顺水。
然而,那正是中国积贫积弱之际。报效祖国的梦想燃烧在每个有志青年的心中,邝安堃也是如此。思量过后,他决定负笈巴黎大学,攻读医科。
那时候,法国医学在全世界地位崇高,相应的住院医师考试制度也极为严格。然而,聪明的邝安堃在医学院读完了一年级,就凭着过人的才识考取了初级医师资质,这是普通医学生要到四年级后才能考取的。
当他读完六年时,顺利通过了严格的巴黎医院住院医师的资格考试,成为了考上这一职称的首个中国人。
在4年住院医师的规培期间,邝安堃接受了严格的大内科训练,期间有幸跟随多位法国名医学习,接触到了各专业学科的多名患者,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大有增长。
1933年,经过了14年漫长的求学,邝安堃获得了巴黎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
深耕数十载,奠定瑞金内科的辉煌
那个时代,这张巴黎大学的博士文凭绝对是西方优渥生活的通行证。然而,邝先生和那时许多爱国青年一样,毅然选择回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
回国仅第二天,他就被聘请到震旦大学任教,先后担任震旦大学医学院皮肤科、小儿科和内科的教授,并担任广慈医院这三个学科的科主任。
1936年,邝安堃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回归热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氮质血症型。40年代,邝安堃又在国内较早地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和结节性动脉炎。
1952年,广慈医院成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汇聚了沪上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
那时邝安堃已经是大内科主任,敏锐的他看到了机遇:有了病房场地,也有了学科人才,这不正是划分学科的基础吗?
大刀阔斧的变革开始了,在邝安堃的统筹布局下,大内科开始划分专业组和病区:內一病区(消化专业)、内二(心脏专业)、内三(内分泌专业)、内四病区(含血液和肾脏两个专业)。至此广慈大内科扩张为5个专业(四个病区)并行的发展局面。
为了支撑起这样的分科,邝安堃对学生们进行了分工:唐振铎主攻消化,龚兰生主攻心脏,王振义主攻血液,邝安堃则亲自带领较年轻的陈家伦和许曼音主攻内分泌。董德长也投入邝先生门下,负责肾脏专业组工作。
就这样,师徒们苦心钻研,数十年来创下了许多第一:国内最早开展胃镜操作技术、救治国内第一例肾小管性酸中毒、国内第一个大规模临床试验、攻克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
邝安堃先生自己建树颇丰:发表第一篇血紫质病的报道、诊断了国内第一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创办了《中华内分泌杂志》......在担任大内科主任的60年时间里,他对医院内科的发展可谓居功至伟。
中西医结合的典范
陈道隆是中医名家,50年代中期,他的家里常常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来者谦虚勤奋,认真学习中医中药理论,每周1-2晚,坚持不辍。
其实,这位客人便是邝安堃教授,已成为广慈大内科主任的他为何又来学习中医呢?
原来,早在年轻时,邝安堃就立下志愿,要闯出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中西医结合之路。如今向陈道隆学习中医中药理论,便是践行年轻时的志愿。
1958年,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成立。邝安堃亲自去气功研究所学习。通过对近2000例患者气功锻炼的追踪观察,他的课题组成员肯定了气功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有疗效,并总结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气功强身法。
60年代初,邝安堃借鉴中医药辨证论治的思路和“轻可去实”的论点,提出了小剂量多种降压药联合应用的小复方构想。于1964年成功研制了“复方降压片”,这款药价廉物美,在中国沿用了数十年。
在他的学术生涯里,光中西医结合的课题就发表了40余篇论文,取得了多项成果科技奖。
邝老不只是在现代医学方面卓有成就,还是一位医学思想家,在推动中西医结合方面颇有造诣。
身先垂范,塑造广慈学术传统
70年代前,医院先进仪器奇缺。医生诊断基本都靠体格检查,专业知识和临床能力是医生安身立命的根本。正因此,许多医生成为了“火眼金睛”,练就了“听风辨声”的绝技。
有一次,广慈医院迎来了一位棘手的患者。这位中年男性不明原因发热,却查不出病因。千里迢迢来到广慈,想必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
然而,一通检查下来,医生却也毫无头绪,年轻大夫只能请教邝安堃教授。
他接诊后,仔仔细细地从头到脚给这个患者做体格检查,最后在患者的臀部摸到一个肿块说:“毛病就在这里,估计是脂膜炎。”臀部肿块病理结果正如邝安堃所言,这敏锐的洞见令闻者无不叹服。
在那时的背景下,临床经验和基础知识显得至关重要。虽然先进仪器日益丰富,但谈及内科医生的成长,邝安堃还是强调:“先进的仪器并不能取代临床思维。”邝老自己就是真正的临床高手,为后辈树立了榜样。
此外,他也身体力行,在求实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进,“做学术不能只做别人做过的事情”是他一生学术态度的写照。
如果说将大内科发展为“五科二所”、开创“中西医结合”之路是“立功”,那么身先垂范并树立广慈学术传统则是“立德”。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顺着邝老的脉络,我们能挖掘出广慈内科的无数往事,那里有学科发现、有奇闻轶事、也有大师风采......我们的故事还远未结束。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据《广慈回眸》改编
殷有为